教师职称制度"指挥棒再次旋转!大学教师是怎么想的?
◎ 李迪 科技日报记者 盛利
教育部网站27日宣布,"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联合研究起草了"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(咨询稿)"(以下简称"咨询草案"),目前正在征求公众意见。征求意见稿是明确的,以教师的道德表现为评价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,克服学历、学历、帽子、论文、项目等倾向。
其中,教师的道德表现被视为教师职称评价的首要条件,提到SCI论文不作为先决条件,论文和专利不被简单地视为限制性条件,那么高校教师是怎么想的?这一改革对他们有什么影响?会不会对科研热情产生影响?日前,"科技日报"的一名记者采访了有关人士。
什么样的"好老师"才能培养德性?
最近,教育部公开揭露了八个违反教师职业操守十条规范的典型问题,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。在此之前,征求意见稿明确将师德表现作为评价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,教师道德的表现是否真的如此重要?
爱因斯坦曾说过:"尊重教师的唯一源泉在于他们的美德和才华。
在教育生活中,要实现育人的目标,就必须开发各种资源,其中良好的师德修养具有特殊的意义,它既是育人的核心资源,又是促进五教结合、育人相结合的保障资源,成为最强大的教育资源之一。
师德"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一,也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素质,但核心问题是如何评价高校师德。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志琼说:"正因为如此,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样的"好教师"可以被培养成道德教育的人才。
四川高校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,图片来源于四川大学官方网站
例如,现在很多高校都采用学生评价教师的方式,这种教学评价方法更偏重于李志琼。"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我对学生很严格,那么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你要求很高,很尴尬,最后老师的评价效果不是很好。"因此,如何评价教师伦理是最核心的目标,作为教师职称制度的首要条件,我认为这就更有必要了。
以文件、专利等为限制性条件是不适当的
在过去,人们主张要有一个科学研究和教学环境,减少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,创造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。因此,高校将向教师提出完成教育的任务,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进行科学研究,这已经形成了一种趋势。李志琼说,一方面,教师做好科研工作后,可以把一些新的东西传授给课堂上的学生,以启发或影响学生,并可能影响学生未来的研究方向;另一方面,一些高校教师主要注重教学,不做科研成果,不发表论文,对职称评价产生影响,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,因此我们不应以论文、专利等为限制性条件。
李志琼认为,过去把论文、专利等当作限制性条件是不适当的,但也不能绝对排除。如果高校教师脱离科研论文,用纯粹的师德来衡量好坏,那么他们就不能量化一些指标,或者这些定量指标,这些指标不一定非常准确。
此外,如果不以SCI论文为前提,不单纯将论文和专利视为限制性条件,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的热情会不会受到影响?
大学教师的职称与收入直接相关。随着评估标准的"接力棒"的轮换,如果将来不把论文、专利等条件作为评价标准,我个人认为这会影响到一些高校教师科研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。